首页 > 工作室动态
2011-2012学年工作总结(周峻民)
发布日期:2012-12-01 发布人: 北京附属实验
2011-2012学年工作总结
深圳中学 数学组 周峻民
在数学科组各位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,本人尽力优化教学方法,认真钻研教材教辅,课堂教学真正体现“教师为主导,学生为主体”的教学思想,并结合学生实际,诱发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创新欲望,鼓励学生主动参与、主动探索、主动思考,端正认真学习、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,培养独立思考和克服困难的精神。现将本人在这一学年的主要学习活动总结如下:
一、课例观摩研讨与专家专题研讨
2012年5月19日,参加了由深圳市教科院、深圳中学主办的“深圳市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基层创新工作”暨“学术性高中育人模式”探索现场交流会,内容有:
1.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数学室主任章建跃《数学教育要为学生谋取长远利益》专题研讨;
2.深圳中学郭慧清《随机数的产生和运用》课例观摩研讨;
3.深圳中学李云波《数列模型及应用》课例观摩研讨;
4.深圳中学鄢志俊《柯西不等式》课例观摩研讨。
二、教学研讨与展示
2011年12月16日,本人承担了教学展示课《解关于x的方程ax=b》,取得以下成绩:
1.深圳中学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,一等奖;
2.深圳中学青年教师教学设计与反思评比,一等奖;
3.全国数学教学教研成果大奖赛,教学设计二等奖。
三、论文撰写及成果
1.《一道IMO试题的证明及其推广》发表于《中学教研(数学)》2011年12月刊;
2.《Proving a nineteenth century ellipse identity》发表于《Mathematical Gazette》(英国)2012年3月刊;
3.《关于Fibonacci多项式的一些研究》在全国数学教学教研成果大奖赛中,获评教学论文一等奖;
4.《一个轮换和式不等式的推广——<数学通报>问题1570的再推广》在全国数学教学教研成果大奖赛中,获评教学论文一等奖;
5.《有限集的有序覆盖》在全国数学教学教研成果大奖赛中,获评教学论文二等奖;
6.《解关于x的方程ax=b》在全国数学教学教研成果大奖赛中,获评教学设计二等奖。
四、学生竞赛辅导
在辅导学生参加国内外数学竞赛方面,本人在2个世界级竞赛、3个国家级竞赛和1个市级竞赛中指导学生获奖共178人次,具体成绩如下:
1.AMC-8美国数学邀请赛:全球名列前1%1人,全球名列前5%8人;
2.HIMCM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:全球二等奖4人;
3.全国初中数学联赛:全国一等奖1人,二等奖2人,三等奖1人;
4.“华罗庚金杯”少年数学邀请赛:全国一等奖7人,二等奖12人,三等奖12人;
5.“希望杯”全国数学邀请赛:全国一等奖4人,二等奖11人,三等奖12人;深圳市特等奖36人,一等奖14人,二等奖4人;
6.深圳市“启智杯”数学思维能力竞赛:特等奖1人,一等奖6人,二等奖18人,三等奖24人。
五、教育课题研究
1.全国教育科学“十二五”规划课题《学术性高中的育人模式对创新人才成长的作用研究》子课题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整体性研究与实践》;
2.深圳教育科学“十二五”规划课题《高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》。
深中数学科组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提高自身素质的空间,也成为我们互相学习、互相促进的大家园。在这个大家庭里,我们找到了自己前进的方向,我们体会到了互助共进的热情,我们更领略了深中名师的风采。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,在数学科组各位同事的指导和帮助下,通过一学年的努力,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,但我深知自己经验尚浅,作为青年教师还需要在教学教育工作中不断探索,积极向经验丰富的前辈学习,发扬优点,改正缺点,努力改进教学方法,成为更优秀的自己,为深圳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附件:
一、《解关于x的方程ax=b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二、个人获奖证书(扫描件);
三、学生获奖详情;
四、发表论文(扫描件)。
备注:论文《Proving a nineteenth century ellipse identity》文末中作者署名“JUNMIN ZHOU”即为本人“周峻民”的汉语拼音,其中工作单位“Shen Zhen School”正确写法应为“Shenzhen Middle School”(深圳中学),特此申明
附件一:《解关于x的方程ax=b》教学设计与反思
《解关于
深圳中学 周峻民
一、教学内容及其解析
内容:解关于
内容解析:本节课是从已有的知识基础着手,提出问题,引导学生自主发现,探索规律,通过学生思考分析,进一步概括规律,结合例题的讲解,使学生更熟悉方程,从设计上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观察归纳和猜想的探索过程,这样的编排让学生更乐于学习.
二、教学目标及其解析
1.正确认识含有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.
2.掌握含有参数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.
3.会进行简单的公式变形.
4.在探索过程中,学会观察、总结、归纳,培养学生通过正确、灵活的运算,学会思考问题,进一步培养学生“从特殊到一般”的逻辑思维能力.
5.通过例题,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.
6.通过复习、总结、归纳,感受成功,充满着自信,体验数学学习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,并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.
7.渗透“分类讨论”的数学思想.
8.渗透“整体”的数学思想.
9.渗透“化归与转化”的数学思想.
三、教学问题诊断分析
1.在引进参数
2.当解方程到最后的“系数化为
3.当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都含有参数时(变式3),在讨论未知数系数的基础上,还需要对含有参数的常数项进行讨论,学生在此处对于“常数项是否为零”进而导致“方程或是无解,或是解为任意实数”难以理解,容易产生“当未知数系数不为零时,也要对常数项是否为零进行讨论”的错误理解.
4.当方程中未知数的系数和常数项都是较为复杂的代数式时(变式4),部分学生会错误地认为“要对字母
5.对于含有多个字母的方程,由于学生对于以
四、教学支持条件分析
1.学生认知基础:理解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,理解等式性质1、2,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,理解“系数化为
2.教学设备:幻灯片,实物投影仪.
五、教学过程设计
启发式教学、讨论式教学相结合
问题1.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
意图:复习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(去分母,去括号,移项,合并同类项,系数化为1),其中的“系数化为1”为解关于
师生活动:学生口答,幻灯片展示结果.
问题2.解方程:
意图:回顾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,强调最后的“系数化为1”的理论依据(等式性质2),并为其后的变式题做铺垫.
师生活动:引导学生运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方法求解方程.
问题3.解关于
意图:引进参数,启发学生理解此处的字母
师生活动:引导学生思考“方程中哪个是未知数?”“
问题4.解关于
意图:原方程整理后得到
师生活动:学生思考并作答,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典型错误(没有讨论
问题5.解关于
意图:原方程整理后得到
师生活动:学生思考并作答,教师板演解答过程,引导学生讨论当
问题6.解关于
意图:方法总结.经过前面几个题目的铺垫,学生能够了解到“当一元一次方程含字母的情况不同时,对字母的讨论也不尽相同”,以此为契机,引导学生“从特殊到一般”,对这些不同的情况给出一个一般结论.
师生活动:引导学生思考“当一元一次方程含字母的情况不同时,对字母的讨论也不尽相同”,教师引导“任何一个一元一次方程,通过变形,总可以化为怎样的形式?”学生给出为
问题7.解关于
意图:原方程整理后得到
师生活动:学生思考并作答,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典型错误(对
问题8.根据变式1-4的实际讨论情况,分析它们的区别与联系.
意图:通过对比,引导学生发现“变式1不需要讨论,变式2-4需要讨论”的本质是“变式1化简后
师生活动:学生思考并作答,教师引导.
问题9.无论
意图:拓展提高.通过将“关于
师生活动:学生思考并作答,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解答,并用幻灯片展示题解.
六、目标检测设计
1.解下列关于
(1)
意图:检测学生对求解
2.解下列关于
(1)
意图: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“讨论的对象不是字母本身,而是未知数的系数整体”.
3.解关于
意图:原方程整理后得到
4.无论
意图:检测学生对于例2的掌握程度.
七、教学反思
12月16日上午第四节,我在初一(1)班(3+2实验体系)上了一节题为《解关于
教学亮点
1.教学内容是课外拓展知识,根据我对学生学习探究能力的把握,我将本节课设计为:先是通过例1及变式1-3,“由浅入深”,“从特殊到一般”,启发学生自发地得出结论;继而通过变式4进行巩固;最后通过例2拓展提高.整个教学过程较为自然,学生知识的获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.
2.关注学生课堂思维表现,生成教学过程.由于本课内容是课外拓展知识,教材上并没有该内容,所以我采用了以学案的形式展示例题,并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书写在学案中.在实际教学中,针对学生在学案上的书写情况,对其中的一些常见误区作出点评.
3.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,充分展现学生思维情况.在实物投影仪的帮助下,我能够针对学生在学案上的书写情况,及时地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现学生的思维情况.
4.教学对象(即学生)在课堂上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.但由于本人经验不足,没能够在课堂上及时处理,最后只好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加以解决,具体情况在文后的教学问题部分有详述.
教学问题
1.方程的概念问题.当教学进行到“未知数
(这个问题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得到了解决)
2.在解关于
3.例2的引入较为突兀,在例2之前应该先行铺垫一个较为浅显易懂的题目,不涉及
4.在解决例2的时候,有同学想到了利用“赋值法”,给
(这个问题在后续的课堂讨论中也得到了解决,而且还提出了除了验证以外,更好的一种“赋值法”的变形,即对
5.教态上还需继续努力,例如语调变化、与学生交流时的语气等.
总结起来,学生在课堂上出现的各种情况没有完全考虑到,实际教学与我的预想有一点差距.当时我有点着急,一看时间所剩不多,就没有及时对上述几个问题加以处理,只是在后续课堂中得到了解决,这一点是我作为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的一个体现.
对于本节课,我最大的感受就是,当有人听课的时候,如果太注重课堂的流程往往达不到预想的效果,与其讲究一些讲课的技巧,还不如塌塌实实的讲好一节课,真正做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是讲课的根本.
附件二:个人获奖证书(扫描件)
1.深圳中学青年教师汇报课评比
《解关于x的方程ax=b》获评一等奖,教学设计与反思一等奖:
备注:奖状中误将“方程”错印为“方案”
2.全国数学教学教研成果大奖赛
《关于Fibonacci多项式的一些研究》及《一个轮换和式不等式的推广——<数学通报>问题1570的再推广》获评教学论文一等奖:
《有限集的有序覆盖》获评教学论文二等奖,《解关于x的方程ax=b》获评教学设计二等奖:
附件三:学生获奖详情
1.AMC-8美国数学邀请赛
全球名列前1%1人:郑含之;
全球名列前5%8人:张鹏程,黄励勤,张晗,谌心,葛冠林,肖岢成,黄柯,孙誉维。
2.HIMCM美国高中生数学建模竞赛
全球二等奖4人:刘佳仪,罗经纬,陈鸿胜,刘泽龙。
3.全国初中数学联赛
全国一等奖1人:肖岢成;
全国二等奖2人:陈华聪,沈逸洋;
全国三等奖1人:韩苏翔。
4.“华罗庚金杯”少年数学邀请赛
全国一等奖7人:朱恩廷,李桓彬,沈逸洋,张梓仪,陈华聪,黄励勤,龚致源;
全国二等奖12人:邓可瑶,叶浩宇,吕润和,刘文博,刘哲伟,肖岢成,陈嘉薇,金子晖,俞昂辰,徐忆轩,葛鹏涛,颜煦;
全国三等奖12人:王一樯,王应钦,王恺粲,甘成城,卢睿华,齐文轩,张哲瑞,张鹏程,陈荔思,董羿,程艺鑫,游韧舆。
5.“希望杯”全国数学邀请赛
全国一等奖4人:黄励勤,陈华聪,谢睿,郑含之;
全国二等奖11人:孙以诚,邓可瑶,沈逸洋,刘文博,金子晖,翁翰琨,陈三川,邹晨彬,龚雯琳,张晨,肖岢成;
全国三等奖12人:姜婧雯,谢文皓,朱恩廷,张宸睿,吕润和,汪伊菲,董铭泰,王应钦,刘漫淇,刘哲伟,杨锐敏;
深圳市特等奖36人:黄励勤,汪伊菲,肖岢成,董铭泰,王应钦,陈华聪,陈三川,邓可瑶,甘成城,龚致源,姜婧雯,金子晖,刘文博,齐文轩,沈逸洋,孙以诚,王方正,翁翰琨,谢睿,谢文皓,颜煦,余佩诗,张宸睿,张梓仪,郑含之,朱恩廷,董羿,龚雯琳,李桓彬,吕润和,钱与恺,王恺粲,王南舟,余民科,张晨,邹晨彬;
深圳市一等奖14人:刘漫淇,刘哲伟,杨锐敏,蔡明哲,陈加,陈元韬,付佳伟,汪悦晨,徐子孺,程艺鑫,卢睿华,项锐,张锦尧,张若禹;
深圳市二等奖4人:黄伊,周艺,陈九瑞,徐忆轩。
6.深圳市“启智杯”数学思维能力竞赛
特等奖1人:龚雯琳;
一等奖6人:王恺粲,谢睿,沈逸洋,陈三川,叶浩宇,谢文皓;
二等奖18人:詹浩裕,李桓彬,付佳伟,吕润和,王南舟,陈华聪,刘文博,金子晖,余民科,王方正,刘哲伟,黄励勤,张晨,姜婧雯,邹晨彬,汪悦晨,孙以诚,齐文轩;
三等奖24人:邓可瑶,张梓仪,董弈,张锦尧,张鹏程,王一樯,陈九瑞,陈心竹,翁翰琨,朱恩廷,傅昌城,葛鹏涛,陈嘉薇,张若禹,卢睿华,袁崧浩,张哲瑞,游韧舆,刘漫淇,王应钦,龚致源,程艺鑫,余佩诗,董铭泰。